老公婚后頻繁和很多女生聊天曖昧,未領證無娃該分手嗎?
導師點評:
聊天成癮的男人分為4類,你可以對號入座,先看看自己的男人是哪一類。
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對于不同的男人,有著不同的意義,滿足不同層面的需求。
A類:“你想多了,我和她就是比較談得來而已?!?

這是最常見的借口,但也是一個危險訊號,因為很多感情往往就是從相談甚歡的友情發(fā)展出來的。
變動、空間、理想和自由,是這類男人在親密關系中的核心需求。他們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感、刺激感,以及頭腦、思想層面上的頻繁交流。
這類男人對親密關系和另一半的要求很高,如果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釋,他們期待的是一份能夠滿足最高層的“自我實現”需求的愛情,對于“低端”一些的需求如安全感、愛與歸屬感,則多少有些看不起。
精神層面的交流,總是比現實層面更加簡單、更加可控。
然而,如果不愿正視自己的心理需要,平衡好理想與現實、自由與責任的關系,他們很難發(fā)展長遠而健康的親密關系。
即使是最投緣的對象,也終有一天會光芒盡失,雞同鴨講。
B類:“她好可憐,我只是陪她一下?!?
這類男人被發(fā)現之后,十有八九會一臉無辜地用這句話為自己辯護。的確,他們的行為往往是比較被動無奈的,姑娘來訴苦,總不好直接拒絕吧?
這類男人容易成為情感泛濫的“男閨蜜”,不斷有意或無意地建立“戀人未滿”的關系。他們一般是始于界限感的缺失。
B先生說,他從來沒法拒絕任何女人的要求,無論對方是他結婚3年的妻子,還是某個并不很熟的女下屬。
只要看到女人露出無助的神情,他的保護欲就會被激活,讓他感到義不容辭要幫助對方解除困境。至于那些曖昧表達過好感的女人,似乎更有了扯不清的情感連結,再也割舍不下。
當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個人界限,不理會內在的真實需求,僅僅以滿足甚至討好別人為己任,他怎么可能真正滋養(yǎng)到自己?
他們的終極心理動因,其實是在“付出感”中確定自我價值,換取足夠的情感連結。所以,在與伴侶關系遭遇危機時,他們會更沉迷,逃避危機,獲取心理補償。
可如果一味沉浸在這樣的情感模式中,就會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,不斷透支剩余的火柴來獲取那一點點溫暖與幻象,最終還是免不了凍死。
C類:“我就玩玩而已,只有對你才是真的?!?
這類男人散發(fā)出的那股掌控力,強大而堅決。即使曖昧被發(fā)現,依然理直氣壯。他們的理想狀態(tài)是做超人,時時刻刻站在人生巔峰上,一覽眾山小。
在親密關系里,當然也一定要占據“上位”,拒絕被動。
微信里有一長串的女性好友列表,發(fā)個信息過去,對方都會秒回,這絕對讓他成就感滿滿。
C 先生,自己處處留情,卻不許未婚妻參加任何可能有異性出現的朋友聚會,偷看手機,盯梢查崗,無所不用其極。
理由也很正當:那些男人心里想什么,我比你清楚!你那么單純,我要是不管,你肯定得吃虧。
和上一類型的男人不同,這類男人的保護欲是帶著火藥味的,如同雄性動物捍衛(wèi)領地。
他們的也多是主動行為,又或者源于天雷勾地火的激情。
總而言之,:我可以為所欲為,你必須聽我的。
他多少有著“三宮六院”的帝王夢,而在心理不夠成熟的情況下,經常會表現為自我中心、物化他人。想控制別人,又看不起被控制住的人。高質量的情感連結無從建立,只好繼續(xù)向外找安慰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這種男人也可能吸引到強勢的伴侶,此時如果再不反省和調整自己,容易爆發(fā)激烈的沖突,以相當痛苦的方式顛覆他“掌控一切”的幻覺。
D類:“我什么都沒做,你憑什么血口噴人?”
這類男人有著務實的傾向,所以他們也會默認,沒有造成“實際后果”的,那都不算數。
也就是說,他們會從根本上否認。
D先生表示,他總被妻子冤枉。
手機里存了幾張女網友的泳裝照、睡衣照又怎么了?那姑娘是挺漂亮的,身材也好,可他只是看看,連見面的打算都沒有。而且,兩個人就是純粹的聊天,人家是正經人,從沒有借過錢或者要他買過東西。
既沒失身又沒失財,她居然說這是曖昧?!
親密關系里的動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,無論情感上的還是經濟上的,他們都不想冒險。
當他與伴侶的親密關系滿意度降低時,以聊騷的方式尋求補償是成本最低的途徑。所以,D先生保存著女網友的照片,臨睡前偷偷拿出來看。
安穩(wěn)的另一面是淺薄平淡,形成慣性之后,親密關系就如同一潭死水。安全可靠,不必費心勞神,但也少了趣味。
曖昧正好是一種可控性很高的調劑手段。就像給湯里撒胡椒粉,時間和用量隨心所欲,也沒有任何風險。萬一有不對的苗頭,趕緊拉黑就行。
但這畢竟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短期解決策略,不突破舒適區(qū),誠實地面對和解決親密關系里真實存在的議題,學會靈活進退,再多的聊騷也填補不了身心的坑洞。